阅读历史 |

第779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释鲁的亲生儿子滑哥是什么态度,有眼睛的都看得到。

“此番回师,以驱逐夏人为上。”阿保机继续说道:“再争取各部同心,值此之际,不能再各做打算了。”

述律平闻言有些讶然,更有些不知所措,暗暗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着急了,功利心太重了,坏了夫君大事。

“别多想。”阿保机又重复了一遍,转身道:“海里,我们走。”

“好!”海里翻身上马。

海里是阿保机又一个心腹。

他的来历有些奇特。出身遥辇氏,是昭古可汗的后裔,按理来说不会与迭剌部扯上关系。

海里的父亲达鲁古是痕德堇可汗的亲信,曾经力劝可汗收回迭剌部世里氏族、耶律氏的军权,改由遥辇氏的人担任。

可汗性子软弱,以祖宗法度如此为由拒绝了。

达鲁古大为失望,一气之下病倒了,临终之前嘱咐儿子海里投奔耶律氏。

遥辇氏是楮特部的氏族,海里自小便有威严,在部落里的关系网很密切。按理来说,他是有资格参选楮特部夷离堇的,或者到可汗身边当官,但他放弃了,果断投奔了耶律氏,并利用以前的老关系,让迭剌部与楮特部的关系密切了起来,为此遭到遥辇氏贵族的集体诅咒与痛恨。

简单来说,就是氏族叛徒——是的,不是楮特部落的叛徒,而是遥辇氏族的叛徒。

耶律氏可以控制迭剌部,遥辇氏却没法控制楮特部,海里功不可没。

“走!”阿保机不再耽搁,翻身上马离去。

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依次跟上,往迭剌部的牧地而去。

迭剌部有很多兵,大部分都没带出来,需要征集——契丹八部,如果迭剌部的实力算十分的话,其余七部都各只有两分或三分的实力,差距是非常大的。

※※※※※※

阿保机走后,述律平也不怯场,立刻组织人手清点城内丁口、物资。

这已经是她的第四次出征了,前面三次为扫荡室韦、鞑靼的战斗,每次都由她在后方征集粮草、物资、兵员,输往前线。

这次是攻渤海,再她看来,似乎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。

不过,仔细看下来后,似乎又有点不一样。

渤海人也太会建房子了!

府衙、州衙、县衙都用石材、木材修建,非常复杂、精巧。而且考虑到了防寒,屋内还有火炕,这只在遥辇可汗城内才有,但扶州城内不说家家户户吧,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家有。

契丹与渤海在文明上的差距,大到让人绝望。

“你叫大普求?”述律平在府衙前后院内仔细转了转后,看着押上来的俘虏,问道。

述律平身边还跟着一人,正是从洛阳紧急赶回来的萧阿古只——萧敌鲁等人仍然留在洛阳。

“罪将大普求,见过契丹贵人。”大普求年近五十,乃扶余府尹。

总体而言,渤海国的主体粟末靺鞨人比契丹要文明一些。

契丹是部落联盟,有部落、有氏族,无姓氏。像阿保机之类的贵人以部落名或氏族名为姓氏,其实是比较少的。

阿保机出身世里氏族,有传闻在与大唐的公文往来里,世里被讹音为“耶律”,故以此为姓。也有人说迭剌部这个名字来源于“饶乐水”、“曳落河”、“弱洛水”(都是西拉木伦河),汉人音译有误,将“曳落”唤作“耶律”,于是人家干脆以“耶律”为姓。

但不管怎样,大部分契丹人“氏姓无常”。有的人需要取姓氏时,非常随意,或以所在地名、山川、河流为姓,或以部落为姓,或以氏族为姓,或者干脆冒姓大人物。

大普求就姓“大”,这也是渤海王族之姓,至于大普求与王族有没有联系,大概率是有的。普通冒姓之人,很难当上府尹。

大氏也一直延续到了辽金时期。比如韩德凝有一妾,就是渤海大氏。又有金州防御使大守节。雍煕北伐,田重进伏兵飞狐口,擒契丹骁将大鹏翼。

“给大府尹松绑。”述律平说道。

萧阿古只示意了一下,来自回鹘述律部的几名军士上前,解开了大普求身上的绳索。

大普求微微活动了下臂膀,心中依然惊疑不定。

“大府尹会说汉儿语,可会读写大唐官话?”述律平问道。

“汉儿语”并不是大唐官话。

渤海国前身是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,当时有十万之众。营州诸族杂处,自然需要一种方便交流的“通用语”。渤海建国后,依然各族杂处,还是需要通用语。

这种通用语,就是以大唐幽州、营州官话为底,杂以一些靺鞨语及其他不知来源的词汇,形成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“汉儿语”。当然,在官方场合,还是大唐官话,他们与新罗、日本交流时也是用大唐官话。

“自然是会的。”大普求答道。

述律平点了点头,说道:“以后你便跟着阿古只做事吧。他的文采不行,我正需要一个正经文吏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