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721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这表明了魏州文人殷侔的态度,或许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河北士民的态度——大唐立国二百多年后河北人的态度。

简直离谱!安史之乱前,契丹孙万荣、李尽忠叛乱,攻入河北。叛乱平定后,河内王武懿宗怀疑河北人助契丹,杀戮极盛,又一次重新撕开了伤疤。

安史之乱后,朝廷管不了河北,就更离心离德了。

本来大一统的唐代是极好的弥合东西分歧的机会,可惜阴差阳错,可惜了。

“现在还有窦建德庙么?”邵树德又问道。

“自然是有的,还很多,卫州城里便有。”霍良嗣说道。

“若无太宗,建德更该得天下。”邵树德说道:“效节军不要征粮了,全部收束回来。卫州窦建德庙,我要拨款重修,亲自祭祀。”

窦建德为人俭朴,不贪财、不好色、不吃肉,平日粗茶淡饭,穿麻布衣服。为人讲义气,在乡中耕田时,谁家有难处,都力所能及地帮助。

起兵以后,缴获的财富,全部散给将士们,一无所取。

攻占隋帝的行宫,获得千余美貌女子,全部放走,让她们与家人团聚。

不杀俘,抓获的隋朝降兵降将一万余人,“给其衣粮”,“送其出境”。

与唐军作战时,俘获宗室李神通、李渊之妹同安公主、魏征、李勣之父李盖等人,皆待以宾客之礼,后来还释放了。

严格约束军纪,不欺压百姓,对俘虏的士人,待之以礼。

还很有原则,敌对的滑州刺史王轨被家奴所杀,家奴执其首级来降,窦建德大怒,将这人杀了,并将首级送回滑州。

邵树德做不到窦建德这个地步,但不妨碍他的佩服。而且他又是敏感的关西出身,祭祀一番没有坏处。

“听闻还有安史二圣之庙?”邵树德突然又问道。

“回殿下,安史二圣之祠堂,幽州较多,成德次之,魏博最少。窦建德庙,魏州最多,成德也有,幽州则少一些。”霍良嗣说道。

田承嗣就曾经为安禄山、史思明父子立庙、建祠堂,并称“四圣”。

穆宗长庆元年(821),朝廷讨平淮西,幽州节度使刘总不安,归顺朝廷。穆宗派张弘靖赴幽州,居然看到了安史二圣之庙,大为震惊。于是下令毁庙,还开安禄山之棺戮尸,激起幽州兵乱,尽杀其随从、亲信,将张弘靖囚禁了起来。

各地民心、风气确实不一样,不能想当然认为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大一统。

张弘靖初入幽州时,是撑着伞盖,由军士们抬着肩舆(轿子)过去的。幽州士人见了,大为震惊。

河北军帅,无论寒暑,多与士卒同,没人见过大官还要乘轿子、撑伞盖的。

张弘靖饱读诗书,讥讽幽州军士“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”,但幽州军人以意气自负,崇尚武勇,对他当然没什么好感。

河北,在朝廷眼中是异类。而在河北人眼中,朝廷何尝不是万恶之源呢?

安史二圣之庙,邵树德不打算祭祀,但在魏博颇有群众基础的窦建德庙,却可以祭祀一番。

至于朝廷是什么看法,你管我啊?

“大王,卫州已经收拾妥当,可以进了。”突将军军使康延孝走了过来,禀报道。

“好!这是我夺得的第一个河朔属州,确实该看一看。”邵树德笑道。

政治仗

“你们命好!”霍良嗣看着站在他面前的四百来人,摇头道:“夏王仁德,从今日起,你等不再是奴仆,而是效节军士卒了。”

这里是汲县城西的大营,效节军的武夫们刚刚挖好了一个大坑,将大量尸体扔了进去。

初秋比较炎热,尸体不尽快处理的好,恐发瘟疫。

这几百个人都是卫州城内大户的家仆,仔细询问他们的来历的话,其实都是当年秦宗权之乱时逃到河北的河南百姓。

魏博六州的人口本来就快恢复到天宝极限时期了,这些人逃过去也不可能有地,全部成了所谓的“客户”,很多人就当了大户的部曲,其实就是奴仆。

河北的奴仆,自然要接受军事训练,和一般意义上的奴仆不太一样,平时使的都是军用武器,头目甚至还有甲胄。夏军进城之后,自然把这些危险分子要过来了,编入效节军。

对他们而言,只能说利弊参半吧。好处是有了自由身,坏处是要上战场拼杀了。

霍良嗣训完话之后,便下令这些新卒将坑盖上黄土,用力压实,免得被野狗刨出来。

尸体数量太多了,恐有三千具——是的,州兵几乎被一扫而空。

他们本就在内讧中死了数百,夏兵进城之时居然还敢亡命搏杀,让素来骄傲的天雄军死伤了不少人,因此杀到最后都没有留手。卫州刺史谢希图也出来打了掩护,说州军丧心病狂,劫掠百姓,自当施以重刑,以儆效尤,反正是给他们扣上帽子了。

自出兵以来,共城、新乡、汲县三地,差不多已经消灭五千魏博武夫了,几乎没有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