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41节(2 / 2)

加入书签

足以让一个壮怀激烈的猛士变得消沉无比,足以让他的战斗力堕落到可耻的地步。

金商巢贼,不行的。

当然王崇也不傻,折、李二位打的什么主意,我大聪明还不明白么?

消耗异己罢了!

这和李唐宾想要消耗保义军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部队,那就是祸害,是隐患,必须消灭。

只是这样一来,内部是干净了,内乱隐患消除了许多,但对大帅的名声终究有些许的妨碍。

唔,还有华州军王卞,估计战战兢兢呢,觉得自己手头最后一点本钱难保。

其实仔细想想,都是人之常情。这世道,手里没点军队,能不害怕?呃,好像手里有军队,也害怕,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。

“将军,有指挥使军令。”亲兵跑上了望楼,递过一份命令书。

王崇看了看封口,随后拆开,仔细阅览。

“走,下去看地图。”王崇立刻下楼,直奔营房。

折宗本胆子也是够大的,居然运动到了邓州境内。若该部都是骑兵也就罢了,偏偏还有两千步卒,这是吃准了山南东道重兵布防于外,内部空虚啊。

而折宗本的胆大妄为,肆意劫掠,也不出意外引来的赵匡凝的愤怒。根据目前哨探到的情况,敌军共分为三股——

第一股,唐州刺史赵璠率步军七千、骑军千余自比阳而来。

第二股,随州刺史赵匡璘率步军六千、骑军千余自随县而来。

第三股,由忠义军节度使、赵匡凝亲领之步军五千、骑军千余,自襄州出发,屯于邓城。

但其实敌人还有一股,那就是驻防邓州的兵马,他们没有出动,可不代表情况合适时不会南下,毕竟近在咫尺。

这三路人马,看样子是要集结到襄州,然后一同西进。

赵匡凝还是谨慎的,不给人各个击破的机会。

三路兵马,总共加起来两万余人,就是不知道成色如何,应不全是衙军精锐。

这人数也是哨探估算出来的,至于准不准,后续还会不会有所增加,谁也不知道。

“襄州地势平坦,水网密布,湖沼众多……”王崇看完地图,心中暗自思索:“地势平坦难以藏下大军,水网密布又不利骑兵驱驰,非得找个好地方了。”

折宗本挑选的地方就是小江口寨子。

因为这是最适合藏兵的地方,五千凤翔军已经南下至寨中,消息尚未走漏。豹骑都同样大部屯于仓城,同样不为人知,若将贼军引来此处,或可收奇效。

就是不知道他们敢不敢过来了。

※※※※※※

邓城县内,赵匡凝已经等得心焦了。

去岁的越冬小麦已经收获,但还有很多田地种的是春麦,差不多月底就要收割了。若拖延时日,让夏贼夺取田中粮食,那就是一桩大麻烦。

夏贼粮食不足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。

均州的底子,他们很清楚。

金商是什么样子,也差不多知道个大概,人家还养着上万“巢贼”呢。

即便通过商山道转运一些物资过来,养个千人就顶天了,还不能有太多骑兵,否则军中乏食,会出大问题。

再者,凤翔军远道而来,一定得厚给赏赐,不然军士们闹将起来,折宗本脑袋不保。

赵匡凝也是在军中打熬多年的,岂能不懂这个道理?

武夫们管你是什么将军大帅,不给钱,老子砍了你脑袋换个人当节度使,说干就干,毫不拖泥带水。

均州有多少财货,养得了几个欲壑难填的武夫?赵匡凝就不信西北的武夫有什么不一样了,还有不爱钱的?

所以,折宗本至多有三四千兵,骑卒不过数百!

而这个数字,在过往的几次战斗中也被证实了,错不了。

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援军过来增援,但绝不会多的,至多两千人上下,这便是极限了。

也就是说,折宗本最多六千步骑。而这次,襄镇诸州将集结四到五倍于其的兵力,一举杀过去,将这股贼寇彻底剿灭!

“大兄。”赵匡明匆匆赶了进来,有些兴奋地说道:“折宗本已经离开了襄、邓之间,一路退却。他们劫掠了不少钱粮,但未筹集到足够的车马,沿途遗弃了不少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