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34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难听的,如果折家与邵树德决裂,军队只会跟折家走,说反就反。

在朔方军中任职的折氏子弟可能还各有立场,未必会反,但折家军是真的会这么做。

对折家,邵树德的态度是矛盾的。

又想利用,又防备,但目前而言,双方关系处得还是比较和谐的。

在折氏搬了部分家族成员到凤翔府之后,杨氏在麟州悄无声息地崛起,对冲折家残余势力的影响力,若说其中没邵树德首肯和默许,说出去根本没人信。

杨家人,现在可很受宠啊!

杨弘望当了飞熊军使,杨安吉出仕任丰州刺史,杨爚到都护府内任职,家里还送了两个嫡脉女子到邵树德身边服侍,几乎就是一个小号折家。

折宗本也是修炼千年的狐狸了,当然看得清如今的形势。

他对女婿的手段很是赞叹。麟州,折家的话大概不太好使了,杨家也没有攫取一切权力,地方事务,竟然要靠幕府委任的刺史来裁决。

折、邵两家的关系,总体而言比较亲密。

若女婿不防着折家,折宗本倒觉得有问题了。北朝以来,外戚、权臣篡夺大权的可不是一例两例,若这点政治本能都没有,那显然不是可以托付家族未来的人。

“一把年纪了,还得为女婿打江山,若待我外孙不好,反他娘的了!”折宗本一边与几个族侄开着玩笑,一边问道:“大军可整备好了?”

“回季父,都准备好了,随时可以出发!”有人应道。

“伯父,谷城县令私下里派人来,愿输粮二万斛,已经破胆了。”又有人说道。

“哈哈!”众人纷纷大笑。

谷城是襄州属县,离小江口很近,被劫掠得也最狠。

那县令也是脑瓜子灵活的,居然想出了花钱买平安的把戏。折宗本答应了,因为这和收税没什么两样。

两千步卒、三百骑兵已经在寨外空地上列阵。

折宗本在亲随的簇拥下,沿着唯一一条街道前行。

街道两侧有很多建筑,军器监、公廨、马厩、仓库甚至还有一些屋宇,这是给军将分配的住宅,不过却没有家眷。

折家军南下均州,很多人尚未成婚,打下均州后,部分将士娶了妻,家眷多安置在均州城。城内有一千威胜军戍守,他们也就管得了州城,其余两县,自己管自己,上供就行了。

总体而言,统治还是有些薄弱。

军城外有羊马墙,里面养了一些山羊、黑猪,战马也寄养在此处。

羊马墙外修了城隍,引水灌入其中,有一东一西两张吊桥沟通内外。西吊桥附近,还有一个码头,可同时容纳八艘船只停靠,吞吐量不大,但也勉强够用了。

出了吊桥后,折宗本回头看了看军城,对留守军将吩咐道:“大军外出,尔等终须常备不虞,不得麻痹大意。城垒还有应筑未了之处,仓城那边有夫子,一俟有暇,即令修筑,早日毕功。”

“表丈(父亲的表兄弟)放心,定不会误事。”一将应道。

折宗本点了点头,随后翻身上马。亲兵扛着大旗,在风中猎猎飞舞。

稍做一番动员后,两千三百步骑离了小江口,顺着汉水而下,走陆路直扑谷城县。

数日后,大军进抵谷城县外,县令敬道遣人出城交涉。

敬道是文宗朝兵部员外郎敬暤的后人,任谷城令两年有余,水平马马虎虎,但为人不坏,也喜欢劝农桑,谷城在他的治理下还算安定,钱粮绢帛产出不少。

“让敬道出来见我。”折宗本骑在马上,倨傲地说道。

使者是谷城县典狱,闻言有些为难,道:“折将军,这怕是不妥。私下里输粮便已是大大不该了,拿了粮便赶紧走吧。都是新收的夏粮,若实在不足,秋收后还有万斛,再多就没有了。敬令也是不忍看到生灵涂炭,方才出此下策。谷城,到底还是襄州属县。”

“你这间使,和那敬道一样,都是滑头。”折宗本笑骂道:“待我击破赵匡凝,届时又有何话?”

“公若破赵匡凝,我等还有何犹豫?自开城迎降罢了。”典狱很光棍地说道。

赵氏父子,秦宗权旧部出身,对他们这些襄州本地人来说,本来就没什么好感。

折宗本这种外来势力,若能击破蔡贼,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?降就是了。

山南东道,不像兖、郓、徐三镇,有本地化的衙军,有各级州县兵、团结兵,他们自身的武装力量已经被蔡贼一扫而空,不存在割据的土壤,只能被各路外来势力征服。

若再给赵匡凝十来年时间,让这些蔡贼慢慢本地化,重建山南东道的武装力量,或许就可以尝试着割据了,但现在真的不行。

谁强,他们就投谁,非常现实,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。

“罢了,这次便放过你等了。自备船只,将粮草送往小江口,那边自有人交割。”说罢,折宗本一甩马鞭,战马向前奔去。

大军整队向前,直朝襄阳方向而去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