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12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”王崇喜道。

军中的发展,也就那样了。日后再立功勋,顶多当个军使,这已经是藩镇体制下的极限,除非大帅再进一步,不再局限于朔方军一隅。否则,也就只有财货及家族富贵方面还有进步空间了。

这样其实也不错!大帅不怀疑下面人,下面人也可安享富贵,非得像当年幽州李可举、李全忠上下相疑,最后悲剧收场才好么?

王崇退走后,邵树德又找来了张淮深和龙就。

“两位将军随军征战,劳苦功高。青唐城之缴获,亦有一份。”邵树德笑道。

“此皆灵武郡王之功也,我等不过跑来跑去,寸功未立。”

“哪里的话。”邵树德摆了摆手,道:“随吾征战,哪怕一矢未放,只要出兵,便有赏。牛羊马驼,陈副使自会与你二人接洽。库中锦缎、珍宝、金银器,亦有一份,勿要推辞了。”

张、龙二人对视了一眼,然后齐声道:“灵武郡王赏罚分明,令人心悦诚服。”

邵树德笑了笑。

其实,此战最大的缴获,还是青唐城的工匠。从铁匠到木匠,从织匠到染工,甚至是兽医、首饰匠人,足足两千多,邵树德打算全部迁走,组建兰州都作院,下辖五泉、广武梁两作院。

如此一来,陇右镇便有了渭州、兰州两都作院,朔方镇有绥州、夏州、灵州三大都作院,官营军工制造体系的根基,又夯实了不少。

吐蕃工匠的技术,还是可圈可点的。帝国未崩溃时,南下印度地区,掳掠工匠,攻中亚诸国,又掳掠了很多工匠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,如今已经自成体系,实力不弱。

送走了张淮深、龙就二人,邵树德又考虑起了如何处理吐蕃降兵的事情。

人,肯定是要抽走相当一部分的。他是战胜者,没必要在这件事上矫情,不然人家还以为你怕了呢。

铁骑军、银枪都,还差一些辅兵,便从吐蕃降兵中拣选五千人,连同其家属,迁往灵州。

这样还不够,邵树德还打算在降顺诸部中,额外挑选精锐勇士五千人,别置一部,号青唐都,编入义从军,是为右厢。即从今往后,义从军将整编为左厢横山都三千人,右厢青唐都五千人,此皆步卒。

青唐都五千军士的家属,当然也要迁往灵州。连带补给铁骑军、银枪都的五千辅兵,这就是一万户了。

仔细算算,此番出征,发往胜州的六谷吐蕃降人不算,光迁往灵州的羌胡军士家属就不少了:银枪都五千户回鹘人,以龙家部落为主的肃州蕃部五千户,这次又是青唐吐蕃一万户,足足两万户人!

灵州现在总共才四五万户,短时间内又涌入两万户,差不多到现阶段的人口极限了。

而且,胡风多半要抬头!下一步,要多投入一些精力在教化、同化方面。

入了军,蓄发、取汉名、学汉话、过汉人节日是肯定的,但这只限于军士本人,还不够!两万军士,估计有八万以上的家属,这些人的同化工作才是重点。

此外还有编户齐民的凉州蕃部、胜州六谷吐蕃,工作量巨大啊,一点不比打仗轻松。

文治武功,一样不可偏废。梳理内部,刻不容缓。

支点

文德二年七月十二,青唐城外,一座占地亩许的祭坛已经建造完毕。

这是个简易土坛,共分三级,用来做部落盟誓之用。

土坛前有人、马、牛、驴之类的祭牲——人,本来是要用真人的,但邵大帅下令用假人代之。

祭牲昨晚就杀了,而且是按照祭祀仪典所规定的方式宰杀,即“折足裂胸”,陈于坛前。

巫师一晚上都在祷神,想必神已经收到消息,有人要给他送吃的,再请他当个中人。

好血食的神,怕不是伪神!

与党项人的盟誓仪式大同小异,降顺诸部头人已经到齐,在巫师的主持下,邵树德与数十位头人一起盟誓。

盟誓的内容,当然是尊奉邵某人为主了。

额外多说一句,这种规格的盟誓仪式,青唐吐蕃已经快百年没经历过了,因为缺乏有身份的人参与。这个身份的要求还很高,必须得是赞普才行。

“赞普与臣岁一小盟,用羊、犬、猴为牲;三岁一大盟,夜肴诸坛,用人、马、牛、驴为牲。”

青唐吐蕃诸部,本来是不愿的。但形势如此,邵树德不介意以赞普的身份参与仪式,甚至是大力推动,巫师在威逼利诱之下也同意了,还能怎么办?

盟誓结束后,就像党项祭天大会一样,巫师拿着一根烧焦的骨头走了出来——邵树德怎么看怎么觉得那根骨头像人骨,这帮野蛮人!

“渝盟者有如牲。”巫师将骨头指向被折足裂胸,惨死在祭坛前的祭品,说道。

吐蕃诸部头人尽数低头,不敢多看。

邵树德坐在那里,接受头人们的跪拜。

对野蛮人,就要用野蛮人的方法。无论是党项还是吐蕃,对盟誓都非常看重。时不时举办个此类仪式,加强权威,是稳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