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81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毯,交到一脸激动的何檠手中。

“门下谢总办赏赐。”

“此物贵重,一匹可以换数匹绥州杂绢。”邵树德又叮嘱道:“百姓辛劳,终日耕作。夏秋两税,地税纳粮十余斛,户税又要纳绢、钱若干,赋外科敛,还有青苗钱、地头钱、税草。镇内有事,还需额外进献,生活大不易也。这赏赐收下无妨,是你应得的,然须谨记,从军之后,保境安民,护佑一方平安,不得残民以逞,你可知晓?”

朔方镇的地盘,与其他方镇一样,地税、户税一概不缺。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,因为没那么多钱帛,因此户税里有部分折粮了。也就是说,粮收得比其他地方比例高,但钱帛较少。

以关中京兆府(不包括同、华二州)为例,户税定了九等。上上户四千钱,上中户三千五百钱,每减一等少五百钱。直到下中户收七百钱,下下户五百钱。如此收下来,京兆府每年户税现钱约五十万缗。

这是户税正税,还有赋外科敛,统一作为户税附加税收取。比如青苗钱,最初每亩十钱,现在已经涨到十八钱;地头钱,最初每亩五钱,现在是十二钱;税草,每十亩收三束。

关东州县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,有的高一些,有的低一些,大体相同。

此外还有绢,平均一亩桑林可产绢半匹,京兆府户均有桑林二十亩左右,一年收绢十匹,估计要被拿走四匹的样子。

没有桑林的,有果园、菜园,收起来就比较复杂了。长安附近的百姓,就有一部分进献果子、冬菜折这部分税的。比如宫廷,冬天时每月需两千车冬菜,都来自这部分赋敛。

马璘家的杏子产量极大,名满长安,这也是要交税的——两税法的推出,大大得罪了权贵和大地主,建中之乱时的长安,形势就非常诡异,上到公卿富商,下到市人地主,与叛军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。

灵夏之地,户均收地税五百钱,比京兆府是低了很多,但用其他实物折不足的部分,其实少不了多少。当然这是正常年份,如果大军外出就食,财政压力减轻,就会少收一些,让百姓日子过得轻松一点。

每一次大军去外镇,镇内经济都会肉眼可见地活跃起来,原因无他,税轻了!

量出为入的税收体制,就是如此。

“总办教诲,门下谨记于心。”何檠肃容答道。

“好,下去吧,刘重过来。”邵树德温和道。

“刘重,汝父乃镇内儒者,尔弃文从武,能十箭中八,让某颇为惊喜。这两匹红线毯,便是你的了。”

“谢总办赏赐。”李重接过后,一脸激动地说道。

都是少年郎,对从底层起家的大帅十分佩服。套用后世一个词,就是“偶像”。大帅在威严之外,也有温和的一面,对他们这些武学生关怀备至,每次出征回来,都要入斋查访,与他们说说话,勉励一番。

“这个世道,百姓生计艰难。尔等学成之后,自当效命疆场,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。”

“总办教诲,门下谨记于心。”

刘重退下后,轮到了李璘,今日试射第三名。

“李璘,十箭中七,亦是不错。汝父功劳不少,掌管灵州八县三十三驿,明年去天雄军后,父子二人同为某效力,也是一段佳话。”邵树德亲手将一匹红线毯放到他手中,道:“好好做,某等着翌日拜你为大将。”

“总办教诲,门下谨记于心。”

“都是好儿郎!”邵树德笑着起身,看着剩下二十一人,道:“都垂头丧气做什么?你们就比何、刘、李三人差吗?几匹红线毯罢了,入了军中,杀得贼兵贼将,还怕没赏赐?某倒要看看,过上几年,你们这些人里,到底谁最先升副将。先为将者,某赏赐骏马一匹、银鞍一副、甲胄一套,尔等可敢争这一口气?”

“敢!”少年郎们齐声大吼,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。

陈诚在一旁暗笑。

大帅驱使勇士的本事真是炉火纯青了。对草原勇士是一套说辞,对汉地勇士是一套说辞,今天对上这帮武学生时,又换了一套玩法。

这些个少年郎啊,本身就有不俗的武艺功底,在州武学里又锤炼了四年,还额外习得许多战阵、军伍知识,明年入了天雄军任队正、队副,不知道会把那支部队变成什么样子。

三成经验丰富的老兵、七成蔡人新卒,外加每年都有加入的武学生。天雄军,估计与其他部伍不太一样。

离开武学后,邵树德又去了城东、城北那一片巡视。

灵夏的制铁业,一开始底子极薄,薄到令人发指。后来用了各种手段,其中最直接的便是用免税及赠予土地的方式,吸引了一些关中、河东铁匠过来营业。但有个要求,就是收徒人数必须达到要求,不然免不了税。

外地铁匠的徒弟出师后,仍然给予免税、赠地的特权,并继续收徒弟,扩大铁匠群体的人数——当然如果他们不愿自己开店,也可以到大铁匠铺里打工。

魏氏铁匠铺,大概是如今灵夏规模最大的私人铁器作坊了。由地斤泽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